
1954年,吴氏太极的代表人物吴公仪突然发报说:“从南到北,未逢敌手。”这份声明发出去以后,瞬间惹恼了无数的江湖人士,大家都是混江湖的,你这话说得也太欠扁了吧,于是众人跃跃欲试,准备找机会跟他过过招。
1950年代初,吴公仪从内地移居香港,在那里,他不仅继续教授太极拳,还成立了鉴泉太极拳分社,吸引了大量武术爱好者和弟子。他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严格而有序,逐渐树立了自己在香港武术界的地位。
吴公仪有一次公开表示:“从北方走到南方,未逢敌手。”这句话被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了当地白鹤拳名家陈克夫的不满。
吴公仪,字子镇,山东人,身为吴家太极拳的传人之一,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他不仅是吴鉴泉的长子,还在武术界有着极高的声誉。
吴公仪的武术才华广受认可,他曾在多个重要岗位上担任武术教练。作为民国时期山东省长屈映光的武术总教练,他的武术造诣获得了显赫的声誉。除此之外,他还在黄埔军校担任太极拳教官,并在中山大学体育系任教,教授太极拳。
陈克夫,作为白鹤拳的传人,曾获得香港拳击冠军,并在年少时学习过西洋拳、洪拳以及日本柔道。他的武术底子相当深厚,后来拜师于白鹤拳的名宿吴肇宗与邝本夫,成为了白鹤拳的高人。
在此背景下,陈克夫对吴公仪的言论产生了不满,并通过报纸公开回应道:“你由北至南未逢敌手,我由南至北也未逢对手。”这一回击显然是向吴公仪发起了挑战。
陈克夫的挑战并非仅仅停留在言辞上,他要求吴公仪与自己进行一场比武,若吴公仪拒绝,则应离开香港。两人通过媒体互相交锋,逐渐升级为一场武术的较量。这一事件迅速吸引了港澳地区的广泛关注,成为当时武术界和社会的热点话题。
半年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空论战,双方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解决争议。在那时,香港地区并不允许公开举行擂台赛,因此这场比武最终在澳门举行。
1954年1月,吴公仪与陈克夫在澳门花园游泳池进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擂台赛。比赛前,双方在律师的见证下签署了生死状,承诺在比赛过程中拳脚无眼,若有任何意外发生,互不追究责任。
这场比武不仅仅是一场个人恩怨的较量,它还具有特别的社会意义。据悉,此次比赛所募得的所有资金都将捐赠给香港的灾民,用于救助在火灾中受灾的民众。比赛当天,现场聚集了近1万名观众,场面异常热烈。
比赛开始时,双方各自表现出独特的战术布局。陈克夫率先发起了攻击,他采取的是游斗式的战术,尽量保持与吴公仪的距离,每次出手后迅速后撤,试图寻找吴公仪的破绽。而吴公仪则表现得十分冷静,以静制动,他没有急于进攻,而是选择观察对手的动向。
就在这种局面下,吴公仪突然出击,打破了陈克夫的防线,一记精准的打击直接击中了陈克夫的面部。
这一击让陈克夫意识到不能再单纯依靠后退和游斗来应对吴公仪的攻击,他随即改变策略,转为更加猛烈的进攻。陈克夫开始使出“豹子连环手”,这一招连环出击让吴公仪一时措手不及,密集的攻势直逼吴公仪的面部。
两人迅速拉近了距离,吴公仪被迫退至擂台的边缘。正当局势显得对吴公仪不利时,他迅速调整位置,闪身脱离了困境,并成功打中了陈克夫的鼻部,令陈克夫顿时血流不止,白色衣服迅速被鲜血染红。
眼看陈克夫的鼻血一直无法止住,裁判何贤决定及时制止比赛。尽管这一回合的原定时间是5分钟,但由于伤势较重,比赛在进行不到2分钟时便被迫暂停。
暂停后,第二回合的比武继续进行。陈克夫依然保持着快速攻击的风格,试图用强攻来压制吴公仪。而吴公仪则继续保持沉稳,他没有急于迎战,而是通过太极拳的灵活步伐和巧妙的身法来应对陈克夫的攻击。
在一次陈克夫绕步后发起的“白鹤兜罗手”进攻中,吴公仪巧妙地用太极小圈子化解了这一招,并借力反击,用右手肘底看槌打中了陈克夫的胸部。
吴公仪的反击十分迅猛,紧接着他又一记重击命中了陈克夫的右前臂。然而,陈克夫并没有因此气馁,他迅速以高脚踢进行反击。两位武术高手你来我往,动作迅速且精确,气氛愈加紧张。
随着战斗的激烈进行,裁判显然意识到局势已经十分危险。如果再继续让比赛进行下去,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因此,在这一回合进行约1分钟后,裁判再次决定暂停比赛。经过这两回合的对决,裁判宣布比赛结果为平局。双方都有出色的表现,但最终没有明确的胜负。
参考资料:陈昕,郭志坤主编. 《澳门全纪录》 1999